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現(xiàn)代化進程急劇變化的當下,傳統(tǒng)文化依然為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激發(fā)出更多創(chuàng)意靈感、想象和思考。2022年11月,西安歐亞學院設計博物館全新升級后增設的中國館,即是一處連接歷史與當下、傳承與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高地。
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我們與你一起回顧設計博物館中國館設立近兩年來,在藏品陳列展示、探索文化創(chuàng)新、開展公教活動中,為歐亞師生、社會大眾和城市發(fā)展所呈現(xiàn)的豐沛文化能量和教育行動。

(圖一)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海報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博物館致力于教育與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強調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多年來,設計博物館正成為西安這座城市培養(yǎng)公眾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推動建設知識無障礙分享,創(chuàng)新講好傳統(tǒng)文化故事的一處重要美育場所。
01
從先秦到現(xiàn)代 探索中國設計的精神內涵和淵源流變

(圖二)設計博物館中國館
很多第一次步入設計博物館中國館的觀眾會發(fā)現(xiàn),這里深邃、幽靜的空間氛圍,仿佛一瞬間帶你穿越回久遠的歷史長河中。

(圖三)《嶧山刻石》拓片 秦 / 北宋鄭文寶摹本

(圖四)漢磚

(圖五)“大眾傳播的肇端”單元
從先秦的陶罐、拓片,到漢代的彩繪空心磚、骨簽木簡;從唐代《金剛經》的復刻本到金宋的紋鏡,清代的羅盤、民國的印版……中國館200余件不同類別的藏品,以漢字的發(fā)展為脈絡,向大眾展示了紙張發(fā)明之前古人們記錄、傳遞信息的多種媒介,中國漢字從象形走向抽象的演變,及至印刷技術發(fā)展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印本等多種形式的內容載體,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漢字及其載體的淵源流變。
另外,中國館第四部分“現(xiàn)代設計的興起”,展示了20世紀20至30年代琳瑯滿目的月份牌、商業(yè)招貼、書籍、畫報雜志等藏品,借助于圖像、色彩、字體、版式等設計元素所呈現(xiàn)的視覺形象,觀眾得以窺見這一時期設計師們兼收并蓄、不斷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他們的不懈努力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設計發(fā)展的基礎。其中,絕大部分是著名導演高小龍先生寄展的個人藏品。

(圖六)中國近代商業(yè)招貼設計

(圖七)中國近代畫報及書籍雜志
自人類文明初始,信息的獲取、處理、傳遞便從未停息。文字作為信息的載體,終結了人類模糊、局限的記事方式,為信息的長時間和遠距離傳播提供了可能。擁有四千余年悠久歷史的漢字,其獨特的表意體系維系了中華文明的統(tǒng)一性。在設計博物館館長黨晟先生看來,“所謂文化傳統(tǒng),必定是自古及今一脈相承、對當代的社會生活仍持續(xù)發(fā)生影響的事物。漢語漢字是我們最可寶貴的文化傳統(tǒng),作為設計博物館,更有必要考慮展示設計師如何處理漢語文本的問題。”這也是中國館設立的初衷所在。

(圖八)設計博物館中國館
行走在中國館,光影交錯間,漢字的書寫與表達,在瓦當、竹簡、碑拓等陳列里被拆分成設計模塊。在藏品的選擇上,相比于文獻或考古價值,設計博物館優(yōu)先考慮其設計價值?!氨热缫粯钦故镜那卮展蓿覀冞x擇的依據首先是器物上的紋飾和文字信息,而非器物本身?!绷硗?,“你可以看到殘缺的瓦當也被作為藏品,因為其中殘存的文字對今天的設計師仍有啟迪意義?!秉h晟先生說。

(圖九)陶罐 秦代

(圖十)“長”字瓦當殘片 漢代
中國古代雖沒有明確的關于設計概念的界定,但很早就存在“技藝相通”的觀點。《周禮·冬官·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痹O計博物館中國館立足漢字與媒介的發(fā)展,呈現(xiàn)中國設計的美學精神。黨晟先生期待,“博物館既能成為回望歷史、致敬經典的時空長廊,也能成為觀摩切磋、激發(fā)靈感的創(chuàng)意空間?!?/span>
02
鏈接在地資源 發(fā)掘漢字在當代語境下的美學價值
西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是漢字繞不開的源流所在。長安的倉頡造字臺,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碑林的書法石刻,是書法藝術的殿堂……漢字從這片干年厚土上生發(fā)延綿,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凡此種種,讓西安與漢字有著獨具特色又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漢字作為視覺元素,其外化形態(tài)又獨具生命力與超凡美感,使其成為視覺藝術設計領域的重要一脈。設計博物館中國館的設立,為歐亞傳承和推進漢字文化創(chuàng)新、探索漢字在當下生活中的多元生長提供了重要的載體支持和更豐富的表達方式。

(圖十一)2023年7月,XI'AN TDC Award 2023 漢字設計獎開幕式現(xiàn)場?,F(xiàn)場嘉賓圍繞“漢字”、“設計”、“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與設計的關系”等主題進行沙龍對談,共同探索漢字設計傳承與發(fā)展的新想法與新路徑。

(圖十二)2024年1月,XI'AN TDC Award 2023 漢字設計獎頒獎典禮現(xiàn)場。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胡建波教授(左一)、「Local 本地」創(chuàng)辦人宋群先生(右一)為XI'AN TDC Award 2023“主題漢字”組別獲獎者頒獎。西安歐亞學院榮獲XI'AN TDC Award 2023特別獎 漢字文化貢獻獎。
2023年7月,在漢字始祖?zhèn)}頡故里——陜西白水倉頡廟,由西安市平面設計協(xié)會發(fā)起,西安歐亞學院參與協(xié)辦的 XI'AN TDC Award 2023 漢字設計獎,以“漢字世界”為主旨,力圖發(fā)掘漢字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美學價值,以期看到不同國別、地域、文化視角下,漢字被賦予的全新生命力。最終,9位參賽者獲得以西安歐亞學院校訓“和而不同”為創(chuàng)作主題的全球賽道獎項,他們的創(chuàng)意詮釋了“和而不同”更多樣的精神文化內核。

(圖十三)《和而不同》作品 作者 | 劉小康
近年來,設計博物館還與城市在地文化資源鏈接,向大眾普及中國設計歷史,展現(xiàn)當代中國設計的活潑生態(tài)。2023年11月,設計博物館舉辦了《得收奇效——〈良友〉畫報中的中國現(xiàn)代商業(yè)廣告設計藝術》特展,借由高小龍先生收藏的《良友》畫報中的廣告,回溯百年前洋溢著濃厚海派精神的生活場景,為當下的字體設計與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新的借鑒與啟發(fā)。


(圖十四、十五)良友畫報展覽
《良友》是中國第一份現(xiàn)代新式綜合性畫報,也是最早開始使用現(xiàn)代美術字的出版媒體機構。在沒有電腦的年代,設計師們用手繪廣告、手繪美術字創(chuàng)造出介于商業(yè)和藝術之間的商業(yè)美術。
《良友》畫報中包含了數(shù)量眾多、類型豐富的現(xiàn)代美術字,這些字體設計也吸引了黨晟先生的注意,“它與設計博物館中國館古代部分特別是宋元以后的版刻、雕版印制的書籍字體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同時也有大膽的創(chuàng)新,比如對漢字進行解構,或用幾何形態(tài)代替漢字的線性筆畫,一定程度上受到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直到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風格流派的影響?!边@些廣告作品所呈現(xiàn)的圖像、版面、視覺效果,傳遞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趣味與藝術思想,以及近現(xiàn)代設計先驅者們大膽探索的精神、追求創(chuàng)新的熱情和活力。

(圖十六)聲·生《漢聲》書籍共創(chuàng)紀念特展
2024年4月,歐亞還攜手9位收藏人共同呈現(xiàn)聲·生《漢聲》書籍共創(chuàng)紀念特展,50余部《漢聲》雜志的珍藏書目在行政中心大廳鋪展開來,致敬雜志對中華民間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其中不僅可以看到《美哉漢字》專輯的展示,每期雜志的封面字體與內容也都有著充滿設計思考的深度探究。
“希望你們在觀展、與專家學者對話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作為藝術設計和文化工作者應有的態(tài)度和決心,即藝術最重要的途徑不是從眾,而是尋找自我熱愛,追求愿意學習、愿意傳播、愿意嘗試的一生。”西安歐亞學院董事長胡建波在《漢聲》書籍共創(chuàng)紀念特展開幕式上的致辭,也希冀年輕的藝術設計專業(yè)師生和愛好者們未來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播者,為本地文化自豪和驕傲。
歐亞以設計博物館為原點,鏈接起更多的在地創(chuàng)意力量,探討教育視域下有關設計的創(chuàng)新思辨,發(fā)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更豐富內涵。
03
開展公共教育 打開面向社會公眾的鮮活課堂

(圖十七)黨晟先生在設計博物館向工作坊學員講述印刷術歷史
“我們的社會今天能如此發(fā)展,正是在前人的腳印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而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fā)明確實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月17日,在設計博物館中國館,20余位歐亞師生和市民朋友駐足停步于唐宋卷紙印本間,聽黨晟先生娓娓道來印刷術的歷史脈絡與發(fā)展進程。此時此刻,透過古拙遒勁的文字與渾樸精美的圖畫,字紙間的意蘊美學盡數(shù)顯現(xiàn)。

(圖十八)雕版印刷《金剛經》 唐(復刻本)

(圖十九)古籍刊本
當天,設計博物館舉辦的古法造紙與印刷體驗工作坊,學員們不僅了解了中國印刷史的淵源流變,還在實踐導師、中國金屬活字印刷術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魏立明的指導下,學習古法造紙技藝,制作出一張張獨一無二、富有巧思的手作花草紙,在紙墨之間完成了對中國傳統(tǒng)字紙文化的溫暖觀照。


(圖二十、圖二十一)古法造紙與印刷體驗工作坊
這次以設計博物館中國館展陳單元為背景開展的工作坊課程,是設計博物館近年來圍繞西方現(xiàn)代設計、中國漢字文化內涵開展的公共教育活動的縮影。設計博物館之于大眾的意義,不止于“去到現(xiàn)場,看到實物”,更努力探索大眾與設計之間的對話通道,通過不定期舉辦專家講座、公教工作坊、兒童藝術課程等,為更多的師生和市民朋友普及藝術設計知識,汲取創(chuàng)意表達靈感,感觸美的設計在生活中的運用。


(圖二十二、二十三)人文教育學院兒童視覺藝術實驗班孩子們在中國館學習
從2021年3月至今,歐亞人文教育學院兒童視覺藝術實驗班已開展了多場設計博物館專題課程,包括椅子的故事、漢字的演變、文字與圖像、威廉·莫里斯的“植物王國”等內容。2023年6月“漢字的演變”主題課,老師們從“漢字字體演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作品印制”等環(huán)節(jié)開展課題實踐。孩子們和老師圍坐設計博物館地上,用陶泥、宣紙、顏料、泥板機、鉛筆等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認識“春夏秋冬”四個字的字體演變,用活字印刷的方式將兒童對藝術的表述用不同字體在宣紙上拓印出來,啟發(fā)孩子們發(fā)現(xiàn)漢字的天然意趣,感受和理解中華文明的內核與精髓。艾德藝術設計學院的“設計史”課程,也將設計博物館作為教學的第二空間,讓學生面對真實的藏品,在沉浸式的環(huán)境中提升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

(圖二十四)艾德藝術設計學院“設計史”課程及“設計實踐”課題學生作品
結語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海報主元素“M”,象征著博物館向世界傳授的多元化知識譜系,抽象的構圖隱喻為博物館貯藏著浩繁信息,等待人們的探索和分享。
作為服務型的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設計文化的機構,設計博物館在展示東西方「活」的設計的同時,提供了一個觀察當時、當?shù)卦O計美學的視角,呈現(xiàn)有關「設計」的多姿風貌。
正如藝術家、Local本地創(chuàng)辦人宋群所言,“今天的歐亞設計博物館,已具有一種近乎路標的象征意義。越來越多的高水平展覽,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年輕設計師,因為設計博物館,慢慢聚攏在歐亞,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潤物細無聲?!?/span>
(品牌傳播部 李曉飛/供稿)